新闻中心 /News
南宫28app茅箭区:以体育人为学生成长打好健康底色
南宫28app文/图 本报记者 吕超 通讯员 王克虎 报道:4月13日,东风汽车2025十堰马拉松鸣枪开跑。在奔跑的人流中,活跃着茅箭区近3000名师生的身影,来自市二中、市实验中学、市五堰小学、市人民小学、市柳林小学等学校的师生构成了赛道上一道亮丽风景线。近年来,茅箭区教育局将体育竞技与校园教育深度融合,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健康根基。
比赛当天,记者在检录处采访了市柳林小学体育教师王俊。发令枪响前,他一边热身,一边为参赛学生鼓劲。
“体育不只是跑步,更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在人生之路上跑得更远。”作为学校德育主任,拥有30场马拉松赛事经验的王俊引导参赛学生在奔跑中领悟坚韧与坚持。
“今年的堰马,我校有近400名师生参加比赛,学校精心组织助威团队,让每位奔跑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。”该校副校长武静波介绍。
在该校跑团中,教师陈显华也曾参加30余场马拉松赛事。“赛道上永不停歇的坚持,正是我想传递给孩子们的成长信念。”陈显华说,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师的榜样力量,在奔跑与教学间架起精神桥梁,激励学生勇往直前。
在重庆路小学,语文教师周璇以一场跨越校园的奔跑之约,生动诠释了教育者的大爱与担当。去年春天,周璇报名参加“堰马”时,她所执教的六年级(6)班学生因错过报名时间而满心遗憾。看着学生们失望的眼神,周璇郑重承诺:“明年,我陪你们一起跑马拉松!”这句承诺如同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,将学生们对马拉松的期待化作奋进的动力。
今年“堰马”报名通道开启之际,周璇发出参赛号召,瞬间点燃学生们的热情。尽管曾经的学生已升入初中,仍有30人踊跃报名,最终10人幸运中签。这份跨越校园的奔跑约定,兑现了周璇作为教育者的诺言。她将马拉松赛事化为“行走的德育课堂”,让体育精神在奔跑中薪火相传。
东风51小学学生李汶铮,今年首次站上马拉松赛道。“我第一次参加这种赛事,既兴奋又紧张,有信心夺得好成绩。”李汶铮拍着胸脯说。
茅箭小学六(1)班学生师益阳、任常胜报名参加健康跑。师益阳受大姑感召首次参赛,与母亲、大姑一同获得奖牌。任常胜与父亲共同备战两个月,每天跑步六公里,最终圆梦赛道。
今年2月,茅箭区教育局发布《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十项措施》,以课程改革、设施升级、数字化赋能为抓手,构建“三维立体体育网”,纵向打造“健康知识+基本运动技能+专项技能”课程链,横向搭建“校级-区域-区级”竞赛体系,打破“主科优先”传统课时安排,为校园体育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如今,茅箭区校园体育运动蔚然成风。市柳林小学“绳彩飞扬”跳绳比赛、市五堰小学足球班级联赛、市实验小学乒乓球校内联赛等活动,不仅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,更培养了学生终身运动的好习惯。茅箭区实验学校开设游泳课程,重庆路小学普及羽毛球运动,三堰小学用篮球嘉年华点燃激情,东风54小学毽球特色课踢出了传统文化新活力
该区严格执行“阳光体育一小时”和“课间15分钟体育活动”制度。市人民小学利用有限空间开辟传统课间游戏区,通过跳房子、踢毽子等趣味游戏吸引孩子们走出教室,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让学生活力满满,更为其他学校提供了优秀范例。全区各校积极行动,充分挖掘闲置空间,设置趣味、体能、益智类活动区域,让“课间15分钟”成为学生们释放活力、增强体质的有效载体。
三年来,茅箭区持续加大体育设施投入,为体教融合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。茅箭区实验学校、东风第二中学、茅箭中学等7所学校完成操场改扩建;重庆路小学、天津路第一小学新建体艺楼投入使用;多所学校配备智慧体育设备,实现运动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化。硬件升级不仅改善了学校体育教学环境,更为学校开展高质量体育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近年来,茅箭区创新体育教师招聘机制,率先设立教练员专岗,吸引国家级运动健将、排球运动员吴桐等优秀体育人才加入,打造“专业运动员+体育教师”复合型师资模式,通过科学训练与趣味教学充分激发潜能,为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注入强劲动能。
经过持续探索,茅箭区体教融合结出累累硕果。全区已创建“全国足球特色示范学校”17所、“市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”16所,先后培养出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冠军郑钦文、软式网球国家队队员付晓晨等优秀运动员,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激励着茅箭学子在追求卓越中突破自我。如今,体育已成为茅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德育、智育、美育、劳育并肩发展。
茅箭区深耕体教融合实践,既为学生铺就全面发展的“成长跑道”,更以创新教育模式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,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生动范本。
“未来,我们区将以更高远的战略视野,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新高地。通过构建贯通校内外的培育体系,将体育精神融入教育创新的基因,使其化作驱动教育变革的强劲引擎,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培育体魄强健、意志坚韧的时代新人。”茅箭区教育局党委书记、局长余世洪说。